
2025年4月1日,青蓝茶话会圆满举行,本次活动聚焦生物医学工程与智能医学工程两大交叉学科,通过老师分享、学生经验交流与问答互动,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学科发展、科研竞赛、就业前景的深度探讨。
第一部分:老师分享:学科特色与职业发展
严砺:生物医学工程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涵盖生物学、医学与工程学,课程设置面向深圳企业需求,如医疗器械、医学影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方向。 职业选择多样,深圳地区发展领先,深造机会丰富。考研需根据目标院校要求提前准备。
Q:大一参加科研项目需要什么能力?
A:两种路径:1)加入学长学姐团队积累经验;2)直接联系感兴趣课题的老师。
Q:学院医疗器械法规课程较少,但就业需要相关经验怎么办?
A:医疗器械法规课程已经是必修课程,如果将来要从事医疗器械注册相关工作,需要自己多学习相关内容,职业技能需要校外拓展。

罗斯特:智能医学工程聚焦医疗智能化,涉及医疗仪器、医学信息处理等领域,课程偏重电子与计算机技术。 尽管行业认知度待提升,但掌握嵌入式等核心技术可增强竞争力。 本科生可从阅读论文入手,与老师多交流,关键是要提升实实在在的工程能力。
Q马上要选专业方向了,如何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向?
A主要有两个方向,仪器和信息。两个方向差别很小,仪器方向偏硬件一点,信息偏软件一点,涉及信息处理,本质上无太大差别。
Q:智医作为新兴专业,企业在双选会上更熟悉生医工,如何应对?
A:虽然行业对智医的认知仍在提升,但无需担忧。建议突出自身核心技能(如嵌入式开发、医学影像处理等),在求职时明确展示专业能力,强调"我能胜任该岗位的具体工作",而非仅依赖专业名称。扎实的技术实力始终是最有力的竞争力。

第二部分:学生经验:竞赛、科研与时间管理
廖锦欢
建议从有迭代的项目入手,数学建模需提前组队练习;实习与考研冲突时可优先选择本地机会。 论文阅读可结合AI工具,主动联系老师参与项目。
Q参加比赛专业知识应该学到什么程度?
A从论文入手,如数学建模从论文入手,大一可从打杂开始,需要自学;
Q高项老师应该怎么选?
A根据学校给出的表格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以及未来想发展的方向,建议优先找老师讨论;

温建城
从“打杂”开始,逐步培养整体项目思维;论文阅读注重英语能力,善用学校数据库。 想做新颖课题(如医疗设备与游戏结合)可主动与老师探讨。
Q如何看论文
①注重英语能力的锻炼。现在很多文献都是英文的,可以摸索的看一些英语文献,锻炼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然后理解这种写作。当时觉得看不懂的论文会在你做研究的时候帮助到你,激发你的灵感。
②刚开始可以从摘要、图表看起,或借助ai工具总结。
③学会应用学校的电子图书馆:官网→图书馆→资源→数据库→常用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文献)、Web of science(英文文献,都是sci的论文)

丁梓烁
生物医学工程竞赛需分工明确,算法与报告并重;大一学生可通过比赛边学边做。 智医考研可跨考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
Q大一的话怎么入手项目?
A:1)找方向:多去实验室或向学长学姐了解,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2)学基础:从打杂开始,边做边学,遇到问题查资料(B站、CSDN)或问老师。
3)以赛代练:参加比赛(如数模、专业竞赛),逼自己快速学习,积累实战经验。
4)独立带队:熟悉流程后,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或组队参赛,培养项目管理能力。别等“学完再开始”,直接动手,在项目中成长。

耿启航
立项需结合自身兴趣与老师建议,团队规模宜精简,数据积累是关键。
Q: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大创立项课题?
A: 立项有两个主要途径:
1.自主构思:可以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初步想法,然后与指导老师讨论,逐步完善研究思路;
2.咨询导师:直接向老师请教当前研究领域中有价值但尚未充分研究的课题方向。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与导师保持良好沟通都是关键。建议在立项前多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学科前沿,这样更容易找到既有创新性又具备可行性的研究课题。

第三部分:精彩回顾:合影留念

本次茶话会为同学们揭开了交叉学科的神秘面纱,从学科内涵到职业路径,从科研方法到竞赛技巧,师生与学长学姐的真诚分享为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一手经验。无论选择生医还是智医,持续学习、主动探索、敢于实践才是成长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