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国际著名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在线发表了核医学成像、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CT成像、光声成像和荧光成像等专业领域权威著作《分子影像学-原理与应用》,全书共分2卷,90章,1600余页,是目前最权威的分子影像学著作之一。主编之一Sam Gambhir教授是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影像中心主任,在Science、Nat Biotechnol、Nat Med、Nat Nanotechnol、Nat Method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是分子影像学领域的国际领军专家。深圳技术大学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和树庆副教授作为第一作者负责撰写第23章“Near-Infrared II Optical Imaging”,斯坦福大学程震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是医学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放射医学、核医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运用影像学技术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科学研究,为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评价药物的疗效等起到连接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作用。在众多影像技术中,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具有成像速度快、灵敏度高、可以进行多通道成像等优点。然而,传统的荧光成像的波长大多集中在可见光(400-700 nm)到近红外一区(700-950 nm)波段,该波段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深度低、空间分辨率低,这大大限制了荧光成像技术的应用。在本书第23章,和树庆副教授重点介绍了一种突破性的荧光成像技术:近红外二区(1000-1700 nm)荧光成像。最新研究表明,近红外二区荧光在活体组织中具有更少的组织吸收和散射、以及更低的生物组织自发荧光特性,可以大大提高荧光成像的组织穿透深度和空间分辨率,在生物医学影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19年,程震副教授等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的权威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发表论文,在国际上首次将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手术导航,极大的提高了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临床转化应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