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广东省作为生物医疗与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并保持着高效增长趋势的省份,急需相关专业人才,以保持行业的领先优势。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致力于培养该领域相关人才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突出强调人体的健康问题,并应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干预与调控,为临床医疗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深圳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面向人民健康这一重大需求,坚持育人为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积极完善“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培养具有“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从事医疗装备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造就该专业领域“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毕业生可在生物医疗与医疗器械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开发、应用、管理等工作。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上注重培养具有计算机,机械,材料,生物医学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理、工、医结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将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原理、方法与工程学包括信息、材料、电子技术、精密仪器等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高度交叉融合,是致力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一个综合性学科。本专业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坚持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电子、材料学、医学检测、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开发技能,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工作。本专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适应发展的能力,可为健康医疗产业输送富有创新与敬业精神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培养规格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工程技术能力,熟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主要方向的技术开发及产品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熏陶和严格的工程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生物医学材料及纳米医学技术、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检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开展全面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健全的身心素质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
毕业生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1. 具有爱国敬业精神、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具备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相关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3. 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备工程学(电子、材料、信息、计算机科学等)的知识和应用能力;
4. 具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基本研究能力、医工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5. 了解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产业前沿与发展动态,具有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6. 具有较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外语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
7. 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能在多学科团队合作中承担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8. 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
学制4年,开设课程涵盖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本科论文等环节,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一)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1. 基础理论课程:
生理学(工)、人体解剖学(工)、普通生物学、大学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专业英语
2. 工程基础课程:
工程制图及CAD、程序设计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二)专业核心必修课程
生物化学、信号与系统、生物医学材料及其评价、生物医学传感与检测、微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生物医学伦理与仪器法规
(三)专业选修课程
学生可参考建议选修模块进行选课:
1. 生物检测模块:分子诊断学、体外诊断产业技术、免疫检验原理与技术
2. 医学信号处理及大数据模块: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
3. 生物医学材料与纳米医学模块:微纳米加工技术、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
4. 生物医学仪器模块:生物医学成像、医学电子设计自动化、医学仪器原理与设计
其他选修课: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检验检疫原理与技术、微流控与生物芯片技术、生物医学仪器分析、生物医学统计学、英文文献阅读与写作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的师资队伍,截止2025年4月,专业26名专任教师(预聘-长聘制教研岗)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高级职称(含聘任)教师13人。教师团队在医学仪器与信息处理、智能生物传感器、高端医疗耗材、体外诊断等生物医学工程核心领域具有深厚的教学科研积淀,研究成果居于学科前沿。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在教学育人方面成效显著,更通过前沿性研究成果持续推动学科创新发展。
专业师资队伍具有以下突出优势:
1.学术背景扎实:全部教师均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和丰富的科研经历;
2.梯队建设完善: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年龄结构,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科研实力雄厚:近三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科研项目数十项,累计科研经费数千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及获得授权专利百余项,彰显了强劲的创新能力;
六、教学条件
1、学科平台与产学研建设:本专业已拥有或正在建设深圳市纳米生物医学成像与诊断技术重点实验室、纳米生物医学成像与诊断技术创新平台,并规划建设疾病精准诊断技术研发平台,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目前已与20余家生物医学工程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践教学方面,已实现本科生企业实习100%全覆盖,累计向华大基因、迈瑞医疗、新产业生物医学等知名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企事业单位输送实习学生数百人次。
2、国际化办学特色:学院积极践行国际化办学理念,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与瑞士、德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多所顶尖应用技术大学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建设"国际教学周"、引进外教授课、开展学生交流项目等举措,已选拔数十名本科生赴德国等国家进行访学交流,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